6月24日,来自“政产学研用金”等领域的百余名嘉宾参加首届厦门产教融合论坛。点击下方蓝字回顾主旨演讲环节及第一场圆桌会议的精彩观点。
首届厦门产教融合论坛:加速培育产教融合型高新技术企业 2022-06-24
第一场圆桌会议 | 人才培育是产教融合型企业面临的紧迫需求 2022-06-25
本文摘编以“研发融合:塑造产教融合型企业核心竞争力”为主题的第二场圆桌会议上分享的核心观点。
01 主持嘉宾开场
谢梦
贝讯文化CEO、BaySound 智库负责人
国内知名财经主持人、制片人
从各位专家教授的主旨演讲和第一场圆桌会议中,我们了解到厦门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布局,看到厦门是一个将产教融合落到实处、校企合作非常紧密的城市。而第二场圆桌主题是“研发融合:塑造产教融合型企业核心竞争力”,呼应的是华侨大学吴剑平校长提到的“知行合一”中的“行”,即我们如何深化产教融合,以此赋能产业和企业,提升学生就业率,助力人才留厦。
02 主题嘉宾发言
蔡志评
厦门市美亚柏科信息股份有限公司
高级副总裁
美亚柏科一直非常注重对接学校,引入高端人才和具有成长潜力的人才。在公司里建立高研班、网络安全学院等,以培训带动教学。我们目前也是博士后工作站和福建省院士专家工作站。为了更好的吸引高端人才,今年也推出了一个高端人才的吸引计划。
在面向学校方面,我们也在几个方面做了尝试。第一,我们跟厦门大学、中国公安大学及中国警察学院共建专业学科,输出师资和课程。这些学生可以到我们这里上班,我们也会派技术导师帮他们完成相应的目标,等于在企业研发过程中,学习如何完成相关技术的课题,在实践中获得经验。另外,我们有创新创业辅导基金,每年拨30万,给到厦大及其他学校,目的就是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
李晓潮
厦门大学电子与科学技术学院
教授委员会主任
我今天做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及学科建设于一体的国家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建设的汇报。我们平台目前是福建省唯一一家国家级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建设内容涵盖三个方向:第三代半导体工程;先进封装;集成电路设计。我们和企业紧密共建,面向产业需求,培养集成电路人才,同时促进双一流建设,研发关键技术,完成对台和海丝沿岸国家的交流与合作。
在人才培养方面,采用“三段式”培养,突出校企合作。第一年到学校上课,之后两年到企业科研,同时和多家龙头企业合作。此外也在推出台港澳在职博士学位培养,今年开始招收非全日制专业的博士学位。和企业合作进行集成电路、智能制造和人工智能三个方向的非学历教育。
产教融合、协同创新、培训交流三位一体是我们的愿景。我们希望基于创新平台的支撑能够建设技术研发的创新共同体,力争突破更多“卡脖子”关键技术。我们的目标是强化产学协作开发,打通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成果转移与产业化链条,带动厦门集成电路产业群的创新能力,推动集成电路相关技术向国际领先水平发展。
03 圆桌嘉宾讨论
张宏怡
厦门理工学院光电与通信工程学院院长
今天分享主题是产业引领、协同育人及研发融合。我们将厦门市的相关电子信息类产业做了产业链前端、中端、后端分析,布局了相关的专业。
近年来,我院积极与企业联合参与多项研发项目,例如,和北京大学合作课题,研究微机与集成电路开发;和厦门半导体工业研究院、清华大学钱鹤教授课题组合作课题,共同实现非易失性静态存储芯片及相关测试;参与中科院微电子所5G高速串行收发器芯片研发等。
同时我们把企业案例应用在教学中,撰写大量教材,制作视频课程,目前该视频被微电子学院采用,作为硕士研究生的课程,也是企业工程师主要研发学习的课程之一。
庄峙厦
厦门华厦学院应用技术研究院院长
产教融合中,虽然学校和企业决策环境不一致,但双方合作目标一致,各取所需、共同获益。在校企合作中,学校应站在企业视角思考问题,想企业所想,急企业所急。我校目前采用3+1模式。构建利益模型,第一层模型是互通有无、资源互换,企业可以提供课程,学校提供人才;第二层,优势互补,搭伙吃饭。第三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深度融合。
目前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第一,政策缺乏保障。第二,企业缺乏积极性,主要是文化氛围和利益导向。第三,校企合作有口号化、形式化的风气,热衷于挂牌、签协议,这不利于校企合作。
张 永
全磊光电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随着公司发展,我们已全面进入创新人才驱动阶段,在招人、留人、用人、发展人才上做了大量探索,今天主要分享四方面经验,与大家讨论:
第一,高校合作。我司与厦门大学、厦门理工学院等共同培养人才,让学生成为研发融合和产教融合的主体,快速和企业融合。为此我们引入导师制、定期座谈和相关培养计划等。
第二,研发融合。与学校共同研发项目的过程中,信息保密是重要问题之一。学生参与到重要的研发项目中,需要具备一定保密性,我们通过信息化手段解决了这个问题。
第三,委托研发。发挥学校和企业各自优势,设计仿真及测试分析等课题委托学校研发,其他部分放在企业进行,让在校学生学以致用。
第四,宣传引导。企业、学校和社会积极宣传的同时,企业要练好基本功,学校引导学生对企业建立客观认识,真正做到引人留人,树立产业标杆。
张锦榕
厦门市科技局科技合作与成果转化处副处长
今天我分享的主题是科技政策如何为企业提供实质性帮助。我们局里的政策有六大类:税收优惠类、补助类、奖励奖金类、科技计划类、科技金融类、生物医药类。
现在,我重点分析产学研补助政策和成果转化政策。我们能扶持的方面有三项:第一,本地高校、院所和本地企业合作的项目,要求企业实际到账金额大于10万,我们可以按照不超过50%的比例进行扶持。第二,是外地高校院所,本地企业和外地高校院校合作,补助比例也是50%。第三,项目团队负责人在本地设立或者参股的企业,也是按50%的比例进行补助资金。这几年扶持的高校科研院所产学研项目是433项,总额将近7千万。
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其中跟企业相关的就是技术和团队人才认定的范本;另外近年新增一个项目,如我们的企业跟中科院系统院所进行合作,每年有2000万的项目补助经费,一个项目不超过80万元。
黄建设
厦门软件园产业联盟(SAC) 秘书长
我建议从以下几方面进一步加强产教融合。第一,加强校企之间对学生培养的交流,增设课程,缩短实习到上岗时间。第二,借助高校和行业学术平台力量,组织校企技术、合作的探讨。第三,为本地存量人才创造更好的持续成长机制及生活配套环境。第四,持续加大对本地生源的宣传,鼓励回厦发展,给予更多补贴。
厦门火炬高新区管委会和火炬大学堂在人才工作方面做了很多的工作。SAC作为厦门新型的产业协作组织,正朝着“四个一”的目标方向:举办一场知名的专家论坛,组织一场全国性的技术交流会,创办一所产业研究院,组建一支产业基金。以此推动会员间更高质量的合作,带动厦门产业发展。
李 葳
新加坡创士锋创始人/CEO
创士锋和我既是新加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的受益者,也是参与者,今天和大家分享四个例子。
第一,新加坡的产教融合和研发融合有两个特点。一是产教融合结合招商引资,以商育才,以产业培养本地国际化的人才。二是通过本地企业的国际化发展带动本地国际化人才的培养。
第二,新加坡积极引进半导体先进企业,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共建硕士和博士的人才培养项目。由政府和企业提供奖学金,研究课题由企业和高校共同制定,让企业加入本地人才培养项目中。
第三,新加坡本地企业出海发展,若雇佣应届毕业生到国外工作,机票、工资等费用,满一年报销70%,让出海发展的本地企业帮助国家培养本地国际化人才。
第四,南洋理工大学联合中科院,发起针对科研人员的海外经济管理学硕士项目,让来自中国的科研人员和科技企业家接受学历教育,了解新加坡的产业生态,也是招商引才的方式之一。